党建活动周 | 组胚细胞系师生三支部:共话 “时光里的师承”
91吃瓜 2025年党建活动周期间,一系列精心策划的特色活动,将支部特色与思想铸魂深度融合,将师道传承创新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紧密结合,展现了高质量党建的生动实践与磅礴力量。组胚细胞系教职工及研究生党支部以“时光里的师承:老中青三代育人故事汇”为主题聆听育人故事、传承师者初心。
活动由组胚细胞系教职工党支部书记丁英和支委夏凯老师主持,各支部50余名师生齐聚一堂。
活动特邀曾园山教授、项鹏教授和丁俊军教授三位在教育与科研领域深耕多年的老中青三代科研人担任主讲嘉宾。
活动伊始,丁英教授表示,“师承” 是教育事业中最珍贵的纽带,老一代学者的坚守、中年学者的担当、青年学者的创新,共同构成了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生命力。此次三个支部开展联合活动,正是希望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师生们在交流中感受师德力量,让“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曾园山教授:以坚守诠释热爱
作为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曾园山教授热心参与支持“关心下一代”工作,以自身经历将抽象的“中山医精神”具象为可感可知的科研坚守与育人实践。
“我选择脊髓损伤神经再生研究的初心,源于21岁在农村诊室遇见的一位年轻患者。”曾教授回忆道。当时,作为“先工作再求学”的特殊学子,他在农村医疗服务中遇到一位因跳水导致颈部骨折、脊髓损伤的年轻人。“他那么年轻英俊,本该奔跑起舞,却连翻身都困难。”曾教授语气中仍带着惋惜,“当我按医学诊断一步步检查,最终却只能得出‘恢复无望’的结论时,一个念头在我心中扎根:为什么脊髓损伤就不能治?这个念头,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扎了根。”
这份从临床实践中萌生的“不甘”,让他在1980年成为文革后91吃瓜 组胚人解系首批研究生时,毅然选择了当时尚属冷门的“神经再生”方向。“那时条件有限,研究很基础,但我始终相信,总有一天能让这样的患者重新站立。”曾教授表示,这种“源于临床、归于临床”的追求,正是“中山医精神”的生动体现——医学研究从来不是实验室里的自娱自乐,而是要对着患者的需求解题。
“现在的年轻学者,条件比我们当年好太多,思维也更活跃,我一点都不担心‘接不上来’。” 曾教授寄语后辈,“要敢于突破前人框架,牢记科研初心是为患者服务,团队核心是相互成就。更要明白,‘中山医精神’不是墙上的口号,而是蕴藏在每次临床实践、科研突破和育人交流中的具体行动。”
项鹏教授:“VIT 模型”
作为学系主任、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项鹏教授以 “Vision(视野)、Innovation(创新)、Translation(转化)” 三大核心维度,勾勒出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的清晰路径。
V·视野:方向引领未来,选择定义高度
项鹏教授指出,“如何一眼望十年”是青年科学家的核心命题。在组胚细胞等前沿交叉领域,方向的选择更具优先级——“在正确的道路上,必将成就卓越”。他勉励学子既要深植学科基础,更要精准把握临床需求与前沿动态,充分依托91吃瓜 雄厚的团队支撑与平台保障,实现跨越式成长。
I ·创新:眼中有光,探索有热忱
项鹏教授生动回忆起丁俊军教授分享突破时的神情:“我能在小丁的眼睛里看到光。”这束光,正是创新最动人的模样——它不仅是技术的跃进,更是源自内心的热爱与探索的激情。他以此启示青年学者,真正的创新,是一种能够点燃自己、照亮前路的精神力量。
T·转化:以临床为目标,以坚持铸不凡
“做研究最终的落脚点一定是解决临床问题。”项鹏教授将 “Translation” 视为 “VIT模型” 的核心目标。他以干细胞领域为例,指出其既能揭示胚胎发育的“科学黑箱”,又能实现组织修复与再生的临床价值,是基础与转化结合的典范。
项鹏教授回忆起与王继厂教授的一段对话,“他说我就想在这个领域‘死磕’”,项鹏教授深有共鸣:“难不难?真难。但值得做——当你坚持三年、五年甚至更久,你的团队必将成为世界顶尖。因为凡事,终将败给坚持。”
丁俊军教授:
激发学生科研动力,关注学生核心需求
作为归国青年一代学者的代表,丁俊军教授围绕“如何激发学生科研动力”这一核心问题分享了一套实践方案。他坦言:“能激发学生科研热情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若做不到,便是教学路上的‘硬伤’。”
他分享到,真正能激发动力的实验室,必须先满足学生的 “五大核心需求”:
- 学到真能力:不是为了发文章而做实验,而是掌握创新能力与科学思维能力,要让学生明白数据是为验证科学假说服务,而非最终目的。
- 保持身心健康:丁教授将体育活动作为身心健康的核心抓手,规定每周二下午全员参与体育活动,不参与者需 “罚插枪头”。他分享了一个暖心细节:曾有位爬山还没开始就晕倒的弱质女生已成为足球、篮球全能选手,科研状态也愈发积极——“运动释放的压力,远比闷在实验室里‘硬熬’更有效。”
- 点燃科学热爱:丁教授的实验室通过跨领域知识输入激发热情:组会中要求学生优先分享与生命医学无关的天文、物理、新材料知识,从量子纠缠讲到AI围棋,从宇宙探索聊到人工智能在干细胞领域的应用。“当学生发现科学能解释生活中的好奇,能连接不同领域的精彩,热爱自然会被点燃。”
- 营造和谐氛围:丁教授的实验室推行“小组轮转制”,新人需强制在三个小组轮转,自主选择合得来的伙伴与感兴趣的方向;若后续发现不合适,还能随时换组。丁教授指出:“当学生能和喜欢的人一起做热爱的事,矛盾自然少了,科研氛围也活了。”
- 重视学生意见:丁教授的实验室里,大事小事都由学生共同讨论投票决定。在关键的转博名额分配中,采用公开答辩+集体投票的透明机制,学生投票权重占50%,导师仅占一票。丁教授坦言:“我曾有心仪的学生没选上转博,心里很难受,但看到学生因‘公平’而信任实验室,就知道这步走对了。”
- 他最后向年轻导师和学生提出寄语:对导师而言,既要避免成为“血汗工厂式”的严苛管理者,也不应沦为“无原则”的放任者,而应做以制度守护公平、以热情点燃理想的引路人。对学生而言,要主动寻找能塑造科学思维、给予充分尊重的科研环境。若一时未遇,也不必灰心——真正的科研动力,源于对科学本身的热爱,成长于被尊重的土壤中。只要不停止追寻,终将找到属于自己的学术家园。
- 活动圆满落幕,传承永不止步
- 活动现场气氛温馨热烈,大家一致认为,本次“故事汇”不仅展现了三代师者坚守育人的初心,体现了学院老教师对年轻教师和青年学子的关心帮助,更增强了集体归属感和组织凝聚力。
- 活动尾声,丁英教授总结指出,此次联合活动是一次富有成效的党建创新实践。通过“讲故事、传经验、话初心”的形式,既深化了师德师风建设,也让“师承”精神在师生心中生根发芽。
薪火相传,初心如磐;师道永续,砥砺前行。这场跨越三代的教育对话,不仅是思想的碰撞,更是使命的传承。在“师承”精神的指引下,中山医师生必将在医学教育与科研的道路上谱写新的辉煌篇章。